中国砖瓦网 - 砖瓦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行业动态 | 货物招标 | 工程招标 | 项目招标 | 专利技术 | 科技知识 | 政策法规 | 行业标准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政策法规 > 陆墓临元和塘两岸,东濒阳澄湖,向以烧制砖瓦及陶器制品而著称
P.biz | 商业搜索

陆墓临元和塘两岸,东濒阳澄湖,向以烧制砖瓦及陶器制品而著称

信息来源:zhuanwa.biz   时间: 2023-01-29  浏览次数:14

  陆墓临元和塘两岸,东濒阳澄湖,向以烧制砖瓦及陶器制品而著称

  

  “金砖”一词,不能简单地顾名思义,因为,它并不是指用黄金制作的砖,而是明清时期,一种专供宫殿和皇室园林等重要场所使用的高质量的地砖。

  金砖,原名京砖。据古籍《金砖墁地》记载: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,因这种砖只能运到北京的“京仓”储备,所以叫作“京砖”。由于京砖颗粒细腻,质地密实,敲击时发出金石之声,断之无孔,且“京”与“金”读音相似,后来“京”字逐步演化为“金”字,故被称为“金砖”。

  另一种说法是:这种特制的砖在材质上虽与黄金无关,但从选土到制作砖坯、熏烧、运输、砍磨、铺墁,需耗费巨大财力和物力,价格如同黄金一样昂贵,所以称为“金砖”。

  金砖产于素有“中国金砖之乡”美誉、距苏州齐门外六里的陆墓(今陆慕镇)。苏州地处太湖之畔,其土质细腻,同时含有大量的胶体物质,可塑性大;水质清澈温软,由其滋养的泥土尤为粘糯柔润,因此,烧造出来的砖瓦质地精良,光滑细腻。

  陆墓临元和塘两岸,东濒阳澄湖,向以烧制砖瓦及陶器制品而著称。陆墓镇因土质好、烧工精、工艺佳,明清时期,故宫等地已广泛采用那里生产的金砖。

  明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,调集全国能工巧匠大兴土木,建造紫禁城,在苏州香山帮著名工匠蒯祥的推荐下,特派官员到苏州陆墓监制铺地的金砖,陆墓砖瓦窑从此成为我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朵奇葩,生产的金砖成为北京皇宫墁地大方砖的专用产品。由于陆墓镇出产的金砖做工考究、烧制有方、技艺独特,所以永乐皇帝赐封陆墓砖窑为“御窑”。

  据史书记载,明代朝廷派出专职官员常驻苏州,监督制砖;清代则不再派出专职官员,改由苏州知府及知事亲自督造。例如,明嘉靖中期,工部郎中张向之在苏州三年,亲自督造的五万块金砖,多产自陆墓御窑村,御窑金砖从此进入全盛期,受到明清历代帝王的青睐。

  金砖的外形端正厚实,棱角分明,质地细密,平整润泽。规格一般为二尺二(厚度三寸左右)、二尺、一尺七见方等大、中、小三种规格,对应的棱长分别为72.66和56厘米。金砖的边款,一般有年号、质料和尺寸,有监督制造的地方官员的姓名,还有具体制砖工匠的姓名。

  譬如,传世的一块金砖,边长72厘米,厚9.8厘米,侧面有三方硬印:“嘉庆肆年成造细料二尺二寸金砖”,“江南苏州知府任兆炯知事张虎文管造”,“大三甲袁彩彰造”(其中“大三甲”三字是砖的型号,横排,小于其他字体)。另一块金砖边长66厘米,侧边刻有“光绪十一年成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”“督造官江南苏州府知府魁元”“监造官署苏州府照磨陈涟”和“大三甲王德裕造”等款识。

  陆墓御窑烧制金砖自明代永乐年间肇始,至今已近六百年。有资料记载,光绪三十四年(公元1908年),御窑村还有御灶二十四座,不过,也就在这一年之后,由于连年战争,当地金砖生产时断时续而逐渐失传,并有不少专供皇宫的御用金砖流落到民间。

  对此,归纳学者们的解释,主要有三种说法:一是当年金砖从苏州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时,途中可能会发生磕碰的伤痕,这些金砖在下船后,就不再往宫里运,因而流落民间;二是明清时期,皇宫每隔数年就会更换大殿中破损的或陈旧的金砖,而换下来的金砖往往赏赐给在朝的王爷或大臣,金砖因此流落民间;三是清皇朝被颠覆之后,金砖逐渐外流。近年来,金砖在各地拍卖市场及古玩交易市场上不时出现,说明尚有一些散佚民间。

  新中国成立前后,金砖传人日益稀少,历史上的金砖烧制技术和材料也渐趋失传,加之从业人员剧减,老金砖已不可复制。金砖一度除了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和钟表馆内尚存成片的铺设外,已鲜见其身影,金砖因存数量的递减而变成珍贵之物。

  所幸,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金砖制作在失传七十多年后,苏州陆慕镇御窑开始抢救金砖烧制工艺,经过多年努力,这一传统工艺终于成功“复活”。

  1990年,北京故宫维修“太和”“中和”和“保和”三大殿的一千八百块金砖,即全部由苏州陆慕镇御窑新烧制而成,属于“仿金砖”或“精制澄泥砖”。历经六百年沧桑的古老御窑,终于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。

  (本篇完)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砖瓦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