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砖瓦网 - 砖瓦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行业动态 | 货物招标 | 工程招标 | 项目招标 | 专利技术 | 科技知识 | 政策法规 | 行业标准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行业动态 > 闹市中的一抹红,探访两江新区这处红墙砖瓦背后的五十年老建筑
V.biz | 商业搜索

闹市中的一抹红,探访两江新区这处红墙砖瓦背后的五十年老建筑

信息来源:zhuanwa.biz   时间: 2021-05-25  浏览次数:38

  黄桷树下,红墙砖瓦。在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天龙路社区红锦大道590号,有一处经历了50年风霜的老建筑,其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只有一墙之隔,却在繁华喧嚣中开辟出一隅天地,独留一份清幽雅静。

  位于天宫殿街道天龙路社区的重庆渝北储运公司603仓库(以下简称“603仓库”),如今已被周围的高层楼房环绕。603仓库占地25亩,有16个仓间,1971年完工投用,是国营的一般商品储备仓库。2019年9月27日,603仓库被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、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录入重庆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。

  曾经,连最简单的锅碗瓢盆、衣裤帽鞋,到后来的缝纫机、自行车、收音机等都由卡车运到这里保管。时至今日,这处工业仓储建筑虽仍干着商品存储的“老本行”,却在时间长河中慢慢停下了脚步。

  老员工几十年如一日的“扎根”

  推开603仓库的大门,映入眼帘的便是朱红的砖墙与翠绿的黄桷树叶,“大风一吹,道路上会铺满树叶,踩在上面沙沙作响,美极了。”路过此处的一名员工介绍说。

  这名员工叫李延安,是重庆渝北储运公司总工会主席,在603仓库工作了43年,“我1978年就来到了这里,那时我17岁。”李延安回忆,当时担任保管员的他负责商品的收发、储存、库房养护工作,每天仓库都回荡着工人装卸货的号子声,库房堆放的商品一眼望不到尽头。

  经历了50年风霜的603仓库

  1978年,603仓库转为国家扶持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,与李延安同批进来的共有200余名员工,办公楼、员工宿舍、员工食堂等相应配套建筑应有尽有。“那时我们这儿可是最高的建筑,周围全是山坡、荒地。”指着外墙的高楼,李延安十分感慨,“现在城市发展巨变啊,谁能想到荒地变成了高楼大厦。”

  如今,与李延安同时期的200余名老员工不少都已到了退休年龄,仅有16名员工坚守在此。603仓库经理甘继民便是其中一位,21岁就扎根在这里,一待就是43年,“在我们那个年代,干一份工作通常就得坚持一辈子。”

  左侧为之前的员工宿舍,右侧是办公大楼

  饱经风霜依然屹立不倒的“智慧”

  603仓库共有5栋仓库,最大的库房面积达1300平方米,如今,部分库房已被出租使用。虽然墙壁充满着历史斑驳的痕迹,但里面的商品物资仍堆放得井然有序,“墙距、顶距、柱距……这些我们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,单体堆货不能超过100平方米,不然就会破坏房屋架构。”甘继民介绍,他们仍沿用最初的“5距”管理法,因此,603仓库的所有库房虽历经几十年风霜,但依旧能承载下众多的商品物资。

  柱子上的编号为区号,便于员工收发登记商品物资

  库房墙上的一扇扇排风窗上设置了滚轮装置,甘继民说,由于库房墙内高度都在3.5米以上,若每次依靠员工手动开关窗户,将十分影响工作效率,“这个装置是我们自己设计的,叫连动窗。”甘继民介绍说,“你看,员工只要转动把手,一排的窗户都能关闭或打开。”

  库房上的排风扇设置了滚轮装置

  库房的每一个细节,都是603仓库老员工多年守护下的成果,“这里就是我们的家,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时刻。”提起43年的经历,甘继民十分感慨,“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那年,我们全体员工24小时值班坚守,2008年‘5·12’汶川特大地震,我们为救援物资车开设绿色通道,第一时间将救援物资转出。作为一名党员,我尽可能地在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。”

  “我们想把这处地方守护好。”这是甘继民与李延安甚至603仓库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望。

  甘继民与李延安合影(右:甘继民,左:李延安)

  如今,603仓库在岁月中积累沉淀,不断迎接新生力量。在文创园区“热”的今天,部分在渝设计公司将办公用址选于此,不同的时代符号在此将会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
  某设计公司将办公用址选在603仓库

  上游新闻-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砖瓦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