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块泥巴
经过选土、模制、晾晒、烧制、出窑等
5大工艺30多道工序
历时45天,方可蜕变为砖
这次清报君带你看一下
在清远手艺人的手下
泥巴如何变身为古砖瓦
这些土窑烧制的古砖瓦,又辗转出现在佛冈上岳古村、韶关藏霞古洞和双峰寨、翁源县湖心坝长安围、广州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等古建筑上,让古建筑重焕新生。
这套古砖瓦烧制工艺,如今在第七代传人刘炬洪身上传承。
“我玩了40多年泥巴。”初见刘炬洪,他赤脚踩在泥巴上面,旁边还牵着一条被布蒙住了眼睛的牛。手里拿着鞭子,嘴里不断发出“吆喝”声。一人,一牛,六条腿,绕着脚下的泥巴不断踩踏。
“我的祖辈世代以烧制古砖瓦为业。我爸爸,无论是建窑、制坯,还是把火,样样精通。我十几岁就跟爸爸学艺,如今已经整整40年。” 说起自家烧制古砖瓦的悠久历史,刘炬洪的眼睛熠熠生辉。
2月27日,邓师傅拉着一条被布蒙住眼睛的牛,绕着脚下的泥巴不断踩踏,直到均匀。邓师傅说,蒙住眼睛是为了防止它偷懒。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
今年55岁的刘炬洪是这项技艺的第七代传人,谈起古砖瓦烧制,他熟稔于心。“制砖泥时,先将筛选好的黄泥土挑入泥塘,再牵用布蒙住眼睛的水牛进入泥塘踩泥。” 他表示,这俗称“盲牛踩稀泥”,这种做法体现古时浓厚的农耕文化。
砖瓦匠蓬头垢脸 被人戏称“非洲黑人”
刘炬洪从小在瓦砖厂长大,耳濡目染,学习烧制古砖瓦。1981年,他正式接手家里传下来的土窑,用3年时间,学会烧制的全部工艺。
“那时,爸爸给我和哥哥每人分了一个窑,刚开始生意很好,一个土窑一个月可以赚500块钱左右,古砖瓦完全不愁销路。”刘炬洪回忆说,围镇瓦厂也曾经辉煌过。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,生意滑坡,“哥哥就把他的土窑让给我,去县城卖猪肉了。”
2月27日,邓师傅用脚填砖模,他的脚像手一样灵活,能将泥巴牢牢抓住。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摄
刘炬洪愿意传承这门手艺,是因为一开始他爸爸要求的,希望这项手艺不要失传,让需要用古砖瓦的人能找到购买的地方。刚入行时,面对各项又耗体力又考验细致的工序,刘炬洪差点想放弃。因为烧窑是原始手工操作,没有仪器,全凭眼睛看,对技术要求非常高。
“烧窑是体力活,何况最难的还是出窑,灰尘扑扑地卸下烧好的砖瓦往外转运。” 刘炬洪说,一天下来蓬头垢脸,身上全沾着泥巴,或布满灰尘,被人戏称“非洲黑人”。
从“泥”到“砖”的蜕变
要经过5个环节 30多道工序 45天时间
刘炬洪的三个土窑分布在进村道路两边,像高高隆起的山峰,不时还冒着白烟。在砖瓦厂内,一个简易的棚架,里面没有任何机械,到处都是堆放整齐的泥巴块砖胚。“这个土窑大概有200多年历史,我家有三个,现在有一个废弃不用。” 刘炬洪觉得非常惋惜,在进村的道路上,一共有二十多个土窑,现在基本上都废置不用。
“从鱼塘里挖出来的泥巴,经过选土、模制、晾晒、烧制、出窑等5大工艺环节,30多道工序,45天的时间,全程用祖先传承的古砖瓦烧制工艺。” 刘炬洪手里握着一块泥巴说,烧制砖瓦的第一步是取泥,黄土粘性好,但堆烧后容易破裂,一般用来做砖,不可做瓦。稍含沙性的年久塘积泥,是做瓦的好材料。
3月20日,刘炬洪在整理砖胚。 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摄
砖瓦入窑,一般先一层一层的堆码,而且层与层之间、行与行之间都要留烟火道。最上面留一个井口大的烟口,周围用泥土封死。多个环节中,装窑至为关键,决定了砖瓦品质的优劣,烧窑过程中对火候的把握要十分到位和灵敏。因此,刘炬洪都会亲自负责装窑环节。
“大约在1995年,因为我当时刚学会,有点洋洋得意,装窑时不够细心,烧到中途,整个窑里的砖都塌下来,造成很大的损失,这是我烧窑的第一次教训。”刘炬洪说,当时损失好几万砖,价值三四千元。从此以后,他在烧制过程中都小心翼翼。
土窑烧制的砖瓦 让古建筑重焕新生
除了刘炬洪以外,砖瓦厂里还有多名老师傅,其中资历最深的是今年71岁的邓师傅。邓师傅从16岁开始做古砖瓦,至今从业50多年,中途也转行做过其他行业,但还是觉得做古砖瓦自由开心,方便照顾小孩和耕种,又重新回到老本行。
现在,他在瓦厂主要负责拍砖的环节。邓师傅介绍,别看拍砖貌似容易,实际上也有技巧,“拍得要平,四方拍平了再拍面,整个都要平才算好。”
3月20日,刘炬洪在进行拍砖环节。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
现在,越来越多人找刘炬洪购买古砖瓦。这里的砖瓦广泛销售到周边城市,甚至出口到香港。佛冈上岳古村、韶关藏霞古洞和双峰寨、翁源县湖心坝长安围、广州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等古建筑修缮,均采用他的砖瓦厂制作的古砖瓦作为主体材料要件。刘炬洪说,“手艺不用失传,自己能赚到两餐,有需求的人也能得到满足,我也很开心”。
据了解,上世纪70、80年代,汤塘镇围镇村这一带砖瓦窑厂很多,将近30多家。现在就只有6家,只有刘炬洪的围镇砖瓦厂一直在生产。“现在大概一年烧3窑,都是老客户预定了才烧。” 刘炬洪说,这些土窑至今还存在价值,能传承好祖辈留下来的手艺,经他烧制的古砖瓦能修复原本破损的祠堂、古屋村、寺庙等古建筑,重新呈现古建筑的历史风貌。
古砖瓦烧制技艺正在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刘炬洪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将手艺传承下去。他的大儿子刘辉却有自己的想法,刘辉觉得,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,如果在村里做砖瓦,会浪费自己的青春。“做砖瓦又脏又累赚钱又少,厂里还有几个工人都娶不到老婆。” 刘辉说,由于利润低,又是体力活。如今,传统手工制传瓦工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,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被机器代替。虽然如此,但还是会用自己的力量把这些技艺推广宣传出去。
3月20日,刘炜东与父亲。刘炜东在外地打工几年后回来继承父业,成为第八代传承人。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
刘炬洪的小儿子刘炜东今年25岁,在瓦厂工作4、5年,他与大哥刘辉的想法截然不同。“虽然工作很辛苦,但是能继承父亲的手艺辛苦点也没所谓。” 刘炜东觉得,虽然现在年轻人都不想做这一行,但是古老的技艺总是要有人传承下去的,再加上现在货物不愁销路,做一批卖一批,也能够三餐不愁。
目前,刘辉正在把祖传的古砖瓦烧制工艺申请县级非遗。佛冈县负责申请县级非遗的工作人员表示,古砖瓦烧制工艺的历史沿革,是中原地区南迁佛冈的历史佐证。县级非遗申请下来,应该会对这个工艺做出适当的保护,申请县级非遗需要向市里递交材料,大概4月初会有结果。
3月20日,刘炬洪在土窑装砖,这个环节尤为重要,他都是亲力亲为。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摄
3月20日,新的一批砖准备出窑,刘炬洪小心翼翼地将窑口的砖取下。打开窑门,他看到那泥黄色的砖坯变成了色泽纯正的红砖时,拿起一块,用手指敲敲,听着发出清脆的响声,脸上泛起了笑容。他说,出窑是他最开心的时刻,也是最忐忑的时刻,因为害怕一窑的砖没有烧好,那今年的功夫就白费了。他嘴里喃喃说道,“这窑砖总算烧成了,下一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呢?”
2月27日,佛冈汤塘围镇砖瓦厂的班子,平均年龄50岁以上,刘炜东最年轻只有26岁。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摄
采写 | 清远日报记者 朱瑞飞
摄影 | 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
编辑 | 叶紫
校对 | 喵果果
清远政务新媒体合作